永乐年间,明朝对蒙古各部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,其中有五次是由明成祖亲自率军出征。这些北伐动用了数十万兵力,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,堪称空前绝后。有人认为,永乐北伐成功迫使蒙古放弃元朝的国号,削弱了蒙古的实力,是一场重要的胜利;但也有人认为,这些北伐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,却未能彻底解决蒙古问题,最终成效有限。那么,究竟哪种观点更为贴近事实呢?
1368年,明朝将蒙古势力驱逐出中原,但蒙古依然没有放弃自称帝王的野心,因此史学上将退回大漠的蒙古统治者称为“北元”。在中国传统的“大一统”思想中,“天无二日,民无二主”,明朝绝不容忍蒙古汗继续称帝。与此同时,蒙古各部不断对中原发动侵扰,试图重夺失地,成为明朝的重大威胁和心腹之患。
不过,蒙古退回大漠后,内部的统一已名存实亡。《蒙古源流》记载,蒙古分裂成鞑靼、瓦剌和兀良哈三大部落,三者互相征战,同时频繁侵犯明朝边境。其中,兀良哈三部又称“朵颜三部”,早在1388年便臣服于明朝,被册封为朵颜、泰宁、福余三卫,归属大宁都司管理,由归宁王统辖。
在“靖难之役”期间,朵颜三部倒向燕王朱棣,成为其军事骨干。此时蒙古各部加紧对长城一线的进攻。到1402年,朱棣即位后,为了削弱藩王势力,重新安置辽王、谷王、宁王于南方,导致长城北线形成空白区域,明朝防线向南后撤,这片空虚之地包括西辽河流域和河套地区,成为“成祖弃地”,标志着明朝从永乐开始的土地失守。
展开剩余82%防线后撤后,朵颜三部要求进入西辽河流域放牧,然而朱棣拒绝了这一要求。朵颜三部本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,南迁至西辽河流域无疑威胁北平安全。朵颜三部曾助燕王夺取政权,却因请求被拒转而反目,频繁入侵明朝北部边疆,给朝廷带来巨大压力。
朱棣判断,蒙古各部中鞑靼势力最强,作为北元皇族部落,解决鞑靼问题即可压制整个蒙古势力。1409年,他派使者要求鞑靼称臣纳贡,却遭使者杀害。朱棣震怒,率10万大军征讨鞑靼,然而军队在漠北遭遇惨败,五位主将全数阵亡,令他颜面尽失。
败仗激发了朱棣的斗志。1410年,他亲自率50万大军北征鞑靼,兵力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。大军抵达胪朐河(今克鲁伦河)流域,却未遇到鞑靼主力。蒙古游牧民族擅长机动游击,明军规模庞大,补给压力极大,稍有迟延即陷困境。
鞑靼部未做长远作战计划,见明军来袭纷纷撤退。大汗本雅失里向西逃至瓦剌,丞相阿鲁台则东逃。朱棣率军追击本雅失里,在斡难河将其部落击溃,转而东征又打败阿鲁台部落。战争历时三个月,粮草告罄,朱棣被迫撤军。本雅失里部落基本瓦解,其余部落不再效忠,史称“君臣始各为部”。不久,本雅失里被瓦剌部杀害,阿鲁台则向明朝称臣,被封为“和宁王”。
鞑靼衰弱后,瓦剌趁势崛起。1413年,瓦剌部向东进军胪朐河流域,企图吞并蒙古其他部落。朱棣于1414年组织数十万大军进行第二次北伐。50万明军在乌兰巴托附近遭遇3万瓦剌骑兵,双方激战,明军斩获数千敌兵,瓦剌损失惨重,不得不撤退。明军自身亦伤亡惨重,史称“军马储蓄十丧八九”。
战后,朱棣认为50万大军无法彻底消灭瓦剌,遂在全国范围调兵,命令周、晋、秦等藩王北方各省军队集结北京,准备第三次亲征。正当军力集结之际,瓦剌首领马哈木意外去世,明朝下令暂停北征。浩大军事行动因此暂时搁浅。
马哈木死后,鞑靼重新崛起,不仅侮辱明朝使节,还频频侵扰长城边界。1421年,鞑靼围攻重镇兴和所,此地为元朝旧中都,战略地位极其重要。明军击退攻势,但指挥官王祥战死。朱棣震怒,决定发起第三次北伐。1422年,明军数十万从北京出发,北上扫荡漠北,但鞑靼军队早已撤退,明军空手而归。为保战绩,朱棣下令回程途中攻击朵颜三部,此举导致双方彻底破裂。
明军刚撤,鞑靼便加紧骚扰长城。1423年,阿鲁台率军侵袭明朝边境,朱棣再度北征。军队未离开长城便得知鞑靼被瓦剌攻击,溃散无力抵抗。10月,朱棣率军北上,遭遇溃逃鞑靼残部,鞑靼王子先土干也投降,被封“忠勇王”。11月,明军返回北京。
不过,鞑靼休养生息后,1424年初又发动大规模入侵,威胁大同、开平等重镇。朱棣紧急调兵再赴北疆,但鞑靼军队又一次撤退,明军苦追300里无功而返,粮草匮乏被迫撤军。朱棣在撤军途中去世,六次北伐最终无功而返。
回顾永乐六次北伐,首战并非亲征,10万明军全军覆没,损失惨重。后五次均为明成祖亲自率军,每次皆调集数十万兵力。虽有几次激战,但真正取得决定性战果的只有首次大规模亲征。第二次北伐中,50万大军与瓦剌3万骑兵激战,伤亡惨重但结果不分上下。后三次北伐虽规模宏大,却未能找到敌军,最终无功回朝。
因此,从整体看,永乐北伐并非成功之举,反而耗尽大量国力而未达预期目标。先说国力消耗,朱棣每次出兵动辄数十万,前两次大规模作战后,明朝内外交困,难以持续支撑如此规模的北伐。
具体资源消耗以第三次亲征为例,运输官员近百人,护马军千人,督军五千,动员民夫23万,调运驴马达34万头,车辚辚14万辆,粮食消耗高达37万石。如此庞大的后勤系统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。
永乐初期,明朝国库尚富裕,支持朱棣的宏大工程与外交开支,包括派遣郑和下西洋,对外大规模赈济,以及北京宫殿群的建设。但不久国库告急,至仁宣年间,为缓解社会矛盾、稳定财政,不得不采取收缩政策,放弃奴儿干都司、安南布政使司等远地,疆域被限制在400万平方公里以内。
再论目标完成度,永乐北伐旨在瓦解鞑靼势力,
发布于:天津市鼎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