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十四年,丞相胡惟庸谋反案逐渐发酵。朱元璋此举意在彻底废除丞相制度,因此对涉及此案的嫌疑人手段极为严厉,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,只要牵连其中,统统被严厉镇压,毫无例外地灭门清算。然而,当案件牵扯到浙东浦江县的一户郑姓人家时,发生了一件令人惊异的奇事。
这户郑家有六兄弟,分别是郑濂、郑湜、郑洧、郑渶、郑沂和郑济。他们竟然争着承担罪责。长兄郑濂对弟弟们和族人说道:“我们郑家历代被朝廷誉为‘义门’,自古以来兄长皆代弟赴死。如今家遭大难,我年长在前,理应由我一人承担罪责。”说罢,他便随差役前往京城。令所有人意外的是,他的几个弟弟也纷纷赶到京城,集体出庭,坚称自己牵涉此案,与其他族人无关。
审理此案的官员感到疑点重重,遂将案件上报给朱元璋。朱元璋听后不禁皱眉,随即说道:“此案何须再审?这一家人必定是无辜的,速速释放吧。”众官员不解其意,朱元璋解释道:“若一家人兄弟如此情深,岂能与胡惟庸这等逆臣同流合污?”他的意思是,这家兄弟孝悌友爱,怎会去做叛逆之事?听罢众官员无不佩服,细查后果然证实郑家被冤枉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当郑家兄弟们获释准备返乡时,朱元璋却突下命令,将郑濂押入宫中,亲自盘问。不同于常理,朱元璋并非质问罪行,而是对这家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产生浓厚兴趣。他的外甥李文忠随后入宫禀报,称浦江郑家自北宋哲宗时期迁至浙东,几百年来家族未曾分裂,数千口人同居共炊,兄弟们相亲相爱,历经战乱愈发繁盛。李文忠还透露,自己当年奉命攻打浙东时,特地调查了郑家情况,故而汇报给皇上。
朱元璋听后更感兴趣,心想:“竟有家族能数百年不分家?这郑家究竟有何家规秘法?平常家庭常见的利益纷争、琐碎纠纷,在郑家为何全无发生?”怀着疑惑,他便命人将郑濂带入宫中,准备一探究竟。
见到郑濂,朱元璋直截了当地问:“朕闻郑家几百年来未曾分家,是否确实如此?”郑濂恭敬答道:“回陛下,确实如此。”朱元璋紧接着问:“作为族长,你是如何治理家族的?”郑濂这才明白皇上关心的并非案情,而是家族治理之道,便从容答道:“回陛下,郑氏宗族大堂上刻有八字家训,自始迁祖起便代代传承。历代族长只需遵循这八字,家族便能兴旺。这八字便是‘永遵祖训,勿听妇言’。”
朱元璋听后颇为震惊,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竟能维系一个数千人大家族的运转?他细想后意识到,这八字家训与自己的治国理念极为相似。“永遵祖训”正如他所著《明太祖宝训》,意在为后代订立行为规范,确保子孙继承江山。至于“不听妇言”,则对应他严禁后宫干政的原则。想到此,朱元璋不由拍案称绝,连声称赞,便吩咐郑濂详述郑家的情况。
有了朱元璋的兴趣,郑濂娓娓道来家族历史。兄弟代替承担罪责的传统,远早于他们这一代,始于四世祖。郑家原为北宋时期河南府一官宦世家。宋神宗年间,祖先郑凝道被任命为歙县县令,遂携家迁往江南歙县。其子郑牗曾任殿中侍御史,致仕后举家迁入睦州遂安(今浙江建德、淳安)。郑牗育有十九子,家学渊源浓厚,众子皆好学不倦。其中第十三子郑安仁为朝廷秘书阁校理,相当于官府文书编修。
郑安仁的第三子郑淮,曾跟随浙东大儒朱恮研习《春秋》等经,成为名儒。后娶浦江宋氏为妻,郑家自此落户浦江,声名渐显。南宋末年,元朝初年之交,郑家卖出千亩良田赈济贫民,数千口人因其慷慨得以生存,孝义美名传遍乡里。
到了浦江郑氏第四代,兄弟郑德珪与郑德璋共掌家业。两人性格刚直,邻里称贤,乐善好施,但对乡里官吏颇有不屑,因而得罪地方士绅。郑德璋被里胥陷害押赴扬州审判,哥哥郑德珪悲愤不已,亲自代弟赴审,誓为弟辩护。然德璋不安心,紧随扬州,抵达时已闻哥哥被处死噩耗。弟弟悲痛欲绝,当街痛哭,昏厥后苏醒,终将遗体护回故乡。
令人意外的是,德珪代弟被冤斩并未削弱郑家声望,反而使其孝义美名远扬。南宋末亡,元朝初立,朝廷闻讯特载于《宋史·孝义传》,并嘉奖郑家。自此,元代浙东地方官频频访郑家,赞誉有加,郑家达鼎盛时期。
朱元璋听闻此处,终于明白兄弟代罪传统由来,怪不得郑氏家族成员间情谊深厚。随后,他又细询那“永遵祖训,勿听妇言”八字家规如何施行。家族几千人共居一村,日常琐碎最易滋生纷争,尤其长幼秩序难以维系。郑氏因而极重“尊祖祭祖”四字家规。祖训规定,每月初一、十五,全族男女老幼集聚“有序堂”,各房推派子弟朗诵家训。族长及长辈端坐堂上,众人肃立下方,聆听训诫。
仪式结束后,男丁自大堂左门出,聚集“同心堂”就餐,专供男子活动;女子则自右门出入,聚于“安贞堂”食用及从事女红。正月初一,族长与长辈端坐堂上,晚辈盛装行拜礼奉茶,仪式庄严肃穆,彰显家族凝聚力。
明初浙东学者宋濂曾记载此盛大礼仪,称郑家有三代遗风,礼节严明,子弟排列整齐,举止庄重,令人敬佩。郑家正是凭借这庄重的祭祖仪式,强化家族凝聚力,促使“同居共炊”传统得以延续,避免了分家和家族秩序的崩溃。
家规中最重视的是防止“妇人媟言无耻”,即严禁妇女搬弄是非、干预家族外事。违者须跪有序堂接受惩罚,以示羞愧。久而久之,妇女们以不传闲话为荣,自觉维护家规和谐。
尽管郑家一度繁荣,但朱元璋时代政治严厉打击富户,唯独对郑家网开一面,屡加恩赏。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驾崩后,朱元璋为皇太孙朱允炆选拔德才兼备人才,郑濂弟弟郑济和郑渶便加入东宫阵营,忠诚报答皇恩。
可惜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后被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。郑家忠心护卫建文帝,至南京沦陷方才逃归浦江。此后郑家解体,不再以大家族示人,子孙各自分散,数百年不分家的历史终告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